信用評級機構“罪與罰”的背后
“它們厚顏無恥地將中立的美名出賣給那些被評價的公司,它們就像黑夜的吸血鬼,會比我們都活得長久?!?a href="http://www.laredo.cc/app/hq/stock/sh601099/" target="_blank" title="太平洋 601099">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(PIMCO)董事總經理葛羅斯(Bill Gross)在5月投資展望的結尾如是說。
金融危機爆發(fā)之后,對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的口誅筆伐便不絕于耳。但最終將評級機構送進審判室的,是它們在金融危機時與華爾街的“爾虞我詐”以及如今歐洲債務危機中的“推波助瀾”。如今,評級機構之爭已成危機后全球金融改革最具戲劇性的一幕。
無論“罪”是商業(yè)欺詐還是落井下石,最后的“罰”是將其送上斷頭臺還是懺悔室,造成國際信用評級業(yè)務為千夫所指的背后究竟是什么?《第一財經日報》就此采訪了國內外多位分析師與學者,他們認為,評級機構與評級對象之間的利益關系、信用評級市場的寡頭壟斷、政府部門的長期監(jiān)管缺位,以及市場投資者的常識盲區(qū)是造成如今評級行業(yè)格局的主要原因。
利益沖突
罪惡的根源在于評級機構的盈利模式,即債券發(fā)行者向評級機構付費,請后者為其投資產品進行評級。
穆迪前次貸抵押衍生債券部門負責人埃里克·科辛斯基曾表示,是金融市場中錯位的激勵機制導致了評級機構“重量不重質、重短期利益輕信用質量”的現(xiàn)狀??菩了够寡裕骸霸谀碌?,這一利益沖突產生的根源在于對市場份額的追求?!?/p>
由此造成的“利益沖突”有兩重:首先是美國市場內部評級機構與公司之間的“利益沖突”,表現(xiàn)在與華爾街之間的“爾虞我詐”;其次則是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“利益沖突”,表現(xiàn)為對美國市場外主權債務國評級的“落井下石”。
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秀云指出:“三大評級機構在過去十年中并沒有保持中立,它們在美國房地產市場推波助瀾,給那些次級債打最高級,而給中國銀行和政府債券的評級打得特別差?!彼讶笤u級公司和華爾街串通一氣的行徑稱為“不折不扣的商業(yè)欺詐”。
另一方面,這些機構對美國以外的主權債務評級也飽受詬病。多位歐盟領導人抨擊國際評級機構在歐洲債務危機期間,接連下調歐元區(qū)國家主權信用評級是“落井下石”之舉。
“只要他們仍然由被評價方支付費用,那么客觀性總是不可信的?!币晃环治鰩熤赋?。
寡頭壟斷
《紐約時報》一位作家這樣寫道:“我們生活在兩個超級大國的世界里,一個是美國,一個就是穆迪。美國可以用炮彈來炸毀一個國家,穆迪可以用債券降級去摧毀一個國家?!?/p>
“在這個暴利行業(yè)存在‘寡頭壟斷’。三大評級機構擁有80%以上的市場份額。缺乏競爭機制意味著沒有任何改進的動機?!币幻治鰩煂Ρ緢蟊硎?。
資料顯示,1975年,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(SEC)建立了“全國公認統(tǒng)計評級組織”(NRSRO)并制定了加盟標準,標普、穆迪和惠譽成為該組織的第一批會員。此后其他評級機構一概得不到認可,也得不到SEC的批準。NRSRO實際上為三大評級公司提供了特殊的保護地位,妨礙了公平競爭,其余評級機構即使僥幸通過申請也最終被上述三家公司吞并。
監(jiān)管缺位
美國國會參議院5月13日通過了一項議案,授權SEC建立一個為金融機構挑選信用評級機構的中間征信機構,強化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監(jiān)管。分析人士普遍認為,加強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監(jiān)管是美國金融改革中的重要步驟之一。
“政府總是傾向于盡可能少地干預市場。”安盛財富管理(香港)有限公司投資經理Calvin Tang對本報說,“評級機構理應是作為獨立機構發(fā)表中立意見,但是當政府發(fā)現(xiàn)這樣行不通的時候,就有必要進行干預了。”
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國際金融系副教授攀登也指出,對于商業(yè)化的信用評級機構,政府的監(jiān)管要更加嚴格,“這具體體現(xiàn)在對評級標準的掌握以及事后責任追究。一方面,政府要把責任追究到個人,不僅僅是公司上,任何獲利的個人與公司一起都必須受到懲罰。另一方面,對于評級機構不對外公開的評級條款與標準,政府機構應該原原本本詳詳細細地掌握清楚,以便監(jiān)督與追查?!?/p>
攀登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,評級機構與被評級公司之間的利益關系已經是眾所周知,作為提供第三方意見的機構,投資者不應該過分依賴這類信息?!鞍踩黄墼p案的發(fā)生,早應該為投資者敲響了警鐘。”
相關專題: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鳳凰網(wǎng)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| ||
作者:
嚴婷
編輯:
liyang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