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慈制藥重組藏貓膩 職工股東心酸黯然離場
2008年7月24日,寧夏長信資產經營公司一紙訴狀,將佛慈制藥告上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,要求其賠償310萬元本金及其利息損失,并要求平涼制藥廠破產清算組承擔連帶責任。
重組引發(fā)的訴訟
這個訴訟,涉及了佛慈制藥2007年的對平涼藥廠的重組,其緣起于14年前的一筆借款。
1993年,平涼制藥廠向工行平涼支行借期限為一年,利率為年息10.95%的310萬元借款,后一直未能償還。
直到2002年,平涼制藥廠因連年虧損、資不抵債申請破產還債。2003年4月因第一次債權人大會的分配方案未獲得通過,改由平涼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。05年,工行將這筆債權轉讓給了華融資產管理公司。2006年7月,平涼市中院裁定終結平涼制藥廠的破產程序,“未得到清償?shù)膫鶛嗖辉偾鍍敗薄?jù)此,佛慈制藥認為原平涼制藥廠破產前形成的所有債權已合法滅失。
蹊蹺的是,2006年法院已裁定“未得到清償?shù)膫鶛嗖辉偾鍍敗薄?007年12月,寧夏長信資產經營公司卻通過競拍的方式,從華融資產公司處拍得這310萬元的債權本金及其利息。
而同一時期,在平涼制藥廠破產清算期間,佛慈制藥子公司平涼佛明卻向平涼制藥廠破產清算組購買了569萬元的破產資產。而為消除與平涼佛明的同業(yè)競爭問題,2007年12月,佛慈又收購了平涼佛明的經營性凈資產。
2008年7月,寧夏長信資產經營公司向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,要求佛慈制藥賠償其310萬元本金及其利息損失,并要求平涼制藥廠破產清算組承擔連帶責任。
雖然公司發(fā)行律師認為,2007年12月,佛慈收購平涼佛明資產的行為,與資產管理公司的債權本身不存在必然的法律關系,且業(yè)經法院裁定證明,故對發(fā)行人不構成影響。
但在收購平涼制藥廠期間,佛慈僅收購其部分經營性資產的方式是存在明顯的瑕疵的。根據(jù)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關于《人民法院在審理企業(yè)破產和改制案件中切實防止債務人逃廢債務的緊急通知》第九條的規(guī)定:人民法院審理國有企業(yè)改制案件,應當依法認真處理好改制企業(yè)遺留債務的承擔問題。對于改制企業(yè)遺留債務,當事人之間約定了新的債務承擔人、并經債權人同意的,可依當事人的約定;對于雖未經債權人同意,但新的債務承擔人有足夠能力清償債務的,可按照實際情況確認由新的債務承擔人承擔債務;對于僅對改制企業(yè)的財產進行了處理,而未處理改制企業(yè)債務的,原則上應當由改制變更后的企業(yè)在所接受財產的等值范圍內承擔原企業(yè)遺留債務。
破產后法院何以判定債權“未得清償?shù)牟磺鍍敗?,我們不得而知。但這個重組的路徑,使平涼制藥廠的債權和資產之間“沒有必然聯(lián)系”,何況法院已經做出裁定。
而我們看到,最高院的《緊急通知》第10條還規(guī)定:人民法院審理國有企業(yè)改制案件,對企業(yè)出售中,賣方隱瞞或遺漏原企業(yè)債務的,應當由賣方對所隱瞞或遺漏的債務向原企業(yè)的債權人承擔責任;對企業(yè)股份合作制改造及吸收合并中,被兼并或被改制企業(yè)原資產管理人隱瞞或遺漏債務的,應當由被兼并或被改制企業(yè)原資產管理人對所隱瞞或遺漏的債務承擔民事責任”
因此,我們似乎不難理解為何債權人狀告公堂了。
而2007年,佛慈制藥系列重組收購中,均采用了不完整的收購資產方式,這種不符合原則的重組收購行為,讓企業(yè)挑肥揀瘦并涉嫌逃避債務。
而另一家佛光工貿的收購,更是堪稱離譜。
佛光工貿離譜收購員工股東黯然離場
2007年11月6日,蘭州市國資委同意佛慈制藥廠收購職工(股東)所有蘭州佛光工貿有限公司(下稱“工貿公司”)100%股權,雙方于當年11月22日簽署了股份轉讓協(xié)議,按其出資額1∶1的比例將其出資全部轉讓給佛慈制藥廠。實際上也就是將工貿公司以1100萬元的價格賣出。
成立于1995年的工貿公司,是由蘭州佛慈制藥廠的680名職工共同出資設立的。當時為便于管理,委托何光明、朱榮祖等10名股東代持。經4次增資,工貿公司的注冊資本增加到1100萬元,股東人數(shù)增至956人。
2007年9月,甘肅五方資產評估公司評估后的工貿公司資產值為:總資產9499.07萬元、凈資產6914.50萬元。但制藥廠收購時卻以原始出資額1100萬元作價收購,前后差價近6000萬元。
公司給出的底價收購原因有三:作為社會福利企業(yè),工貿公司累計共享受的稅收優(yōu)惠4266.06萬元;離開佛慈其對外無獨立生存能力;是已累計向股東分配現(xiàn)金紅利274.09萬元。
這個經由與“職工充分溝通、廣泛征求意見”后,同意以1元的原始價格完成了收購。底價收購確實很劃算,確保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。
而12年投資、900多職工累積分紅了274萬,也就是人均每年收益2百元吧,按利率超不過同期銀行存款。就算加上結余的1445萬應付股利能全部兌現(xiàn),決策者是否需捫心自問:“職工取得比較高的投資收益”了嗎?何況是每個人只有1萬的股本。
相關專題:佛慈制藥“堅強”IPO背后
相關報道: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鳳凰網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
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傷多人被擊斃
04/21 07:02
04/21 07:02
04/21 07:02
04/21 06:49
04/21 11:28
頻道推薦
商訊
48小時點擊排行
-
2052232
1杭州某樓盤一夜每平大降數(shù)千元 老業(yè)主 -
992987
2杭州某樓盤一夜每平大降數(shù)千元 老業(yè)主 -
809366
3期《中國經營報》[ -
404290
4外媒關注劉漢涉黑案:由中共高層下令展 -
287058
5山東青島住戶不滿強拆掛橫幅抗議 -
284796
6實拍“史上最爽職業(yè)”的一天(圖) -
175136
7媒體稱冀文林將石油等系統(tǒng)串成網 最后 -
156453
8養(yǎng)老保險制度如何“更加公平可持續(xù)”
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,鳳凰網保持中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