鳳凰財經(jīng) > 精神邊界 > 正文 |
|
中國文化中有一種很濃的“人情”情節(jié)。中國人的“人情”表現(xiàn)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。這可以從中國文化對人的定義中看出。在中國文化中“人”通“仁”,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“仁者,人也”。
而“仁”是人字旁一個二字,也就是說,只有在兩個人的關系中才能定義對方。這個二人關系包括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等。、
那么,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定義呢?顯然,中國文化有著很濃的“人情化”設計。強調(diào)在面對相識的人時,不要輕易拒絕別人的要求,急人所急,排憂解難,哪怕是自己多吃點虧,都在所不惜。而一旦人際關系建立起來,就會產(chǎn)生一種以“情”為中心的持久穩(wěn)定的關系。
在親情、友情面前,人總是喜歡以禮讓的態(tài)度來處理關系,當親情、友情之間發(fā)生一切利益上的不可兼得的情況的時候,寧愿自己利益受損,也要對得起親情和友情。
人總是通過親情和友情不斷擴大自己的人情圈子。通常親人和朋友總是喜歡將自己喜歡的人互相介紹大家認識,不斷擴大自己的人情圈子。
不僅如此,有了這樣的一個圈子,中國人發(fā)現(xiàn)很多事情辦起來就會很順手。當人們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,一方面要用很大的精力去經(jīng)營這種“人情”圈子,另一方面為了在更大范圍內(nèi)、更好地利用人情,人們又希望將“人情”的圈子不斷地擴大。這樣,就必須拿出很大的精力去“拉關系”、“拉交情”?!袄P系”、“拉人情”最直接的做法就是“請客吃飯”。
當然,這通常要經(jīng)過熟人介紹而為之。這樣,你來我往,在飯桌上便成就了不斷壯大的“人情關系”。而一旦關系搞熟了,在熟人面前開口就比較容易了。而朋友之間通常都表現(xiàn)得十分慷慨?!盀榕笥褍衫卟宓丁笔桥笥阎g的一句很有人情味的話,經(jīng)常為人們所引用。
不過,中國人有一個習慣,似乎“拉關系”、“拉交情”,并不是為了一種單純的友情,而在更多的情況下,是為了好辦事。而有些人也明白一些人的“人情”投資的真實用意,但是,卻又抵擋不住請客吃飯的誘惑。
所以,中國人的“情”通常是借助于“嘴”的滿足而得到實現(xiàn)的。當然,成事在嘴,壞事也在嘴,嘴的貪婪有時也會葬送掉人情的。
為了維持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“人情”關系(當然,這種關系是有用的),就必須花很多精力去經(jīng)營它。經(jīng)營好了這種關系,換句話說,“情分”到了,在中國沒有辦不成的事情。很多人相信這是一條很重要、很實惠的真理。
自從建構起“人情”關系之后,周圍的人就被分成了兩部分,一部分是“自己人”,一部分是“外人”,“自己人”之間彼此分享著互嘗甜頭的快樂。你對我好,我對你好,你好我好大家一起好。即便是自己人之間有些吃虧,也是一種寧愿的,而且這種吃虧被認為是“人情”的義舉。而對于“外人”來說,是沒有什么交情可講的。
不過,中國人最善于利用“人情”來活動各種關系。當需要利用“外人”來為自己辦事的時候,總是事先要把“關系”搞定。因為如果不搞定這些關系,辦起事情來對方就會很不給面子。
所以,為了搞定這種關系,就千方百計地尋找可以利用的中介來打通它,這免不了要請客吃飯和送禮。該請的請到了,該賞的賞到了,該說得說到了,這個“外人”自然會變成“自己人”的。既然是“自己人”,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。
中國人一旦習慣了用“自己人”和“外人”來看待周圍的人,那么,便會采取“親疏有別”的做人策略。對“自己人”,總是在自己所掌管的權限內(nèi),大開方便之門,而對于那些濫施權力的干部來說,也總會利用自己的權力為自己的子女、親朋找好的工作。
所以,在中國“人情”關系很復雜的情況下,“公事公辦”是成不了氣候的。因為它挑戰(zhàn)的是中國根深蒂固的“人情”關系。如果誰想挑戰(zhàn)這種關系,等待他的輕則吃不開,重則要遠走高飛,甚至要丟掉烏紗帽……
這就是中國,一個“人情化”的中國。中國人整日忙忙碌碌,說到底不過是為了一個“人情”關系網(wǎng)的編織,去完成一個個“人情”和合的交易而已……
編輯:
yuchl
|
Google提供的廣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