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不少人在未了解清楚新工具、新品種的投資規(guī)則、投資屬性的情況下,就開始盲目投資,最終導致投資失敗。
投資者自述:
2007年4月,炒股僅“一個月齡”的李女士誤將首創(chuàng)權證當作普通股票,在行權期過后還懵懂不知,價值20萬元的5.7萬份首創(chuàng)權證化為烏有。
“我這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股,半生積蓄全賠光啊。”事后,李女士痛心地說道。
也有人不知道權證有“到期日”,最后一個交易日仍在買入。2007年6月22日,在“鉀肥認沽權證”最后交易日收盤集合競價期間,該權證以0.107元成交了1166萬份,期間有488個賬戶參與買入。這批人還被“沽民”推崇為“俠客”。事后據(jù)調(diào)查,其中買入量最大的10個賬戶,在集合競價期間買入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當日是“鉀肥認沽權證”的最后交易日。
還有人應該對權證行權而沒有行權,最后導致?lián)p失。2007年3月30包鋼JTB1認購權證到期時,仍有1661萬份認購權證未行權,投資者為此損失了5735萬元。
更有甚者,不應該行權卻去行權,最后導致?lián)p失。2007年2月12日,原水CTP1認沽權證到期時,共計65328份原水認沽權證成功行權,行權價為4.9元,按照原水股份當日的收盤價7.11元計算,投資者因行權而產(chǎn)生的損失約14余萬元。
分析:
彼得·林奇(Peter Lynch):你必須知道你買的是什么以及為什么要買它,“這孩子肯定能長大成人”之類的話不可靠。
這些參與權證交易失敗的中小投資者,主要是因為對權證缺乏正確的認識,在并不十分了解認購權證、認沽權證等品種的特性,盲目追求“T+0”交易方式的“刺激”,甚至抱有博一把的心態(tài),最終令自己的資產(chǎn)縮水。
實際上,權證作為一個金融衍生性商品,是完全不同于股票的,它帶有自身獨特的收益及風險特征。
首先,權證有著自己有限的“生存周期”。股票是可以長期持有的,只要公司不破產(chǎn),就可以永遠有效,甚至破產(chǎn)了,還可以通過重組等起死回生。但是權證就不一樣,每一個權證都有一個“生存周期”,短則幾個月,長則幾年,過了這個“生存周期”,權證就“死亡”了,就毫無價值了。很多投資者并不了解權證這一個特點,把權證當作股票來買賣,就存在非常大的風險,李女士就是在不了解權證交易特點的情況,匆忙應戰(zhàn),結果正是“賠了夫人又折兵”!
一些權證投資者雖然知道權證是一個到期退市的交易品種,但是不關心權證的最后交易日到底是幾號,導致在最后交易日接近收盤時大量買入價外權證,收盤后價值直接被歸零。
其次,權證的高杠桿性質也是一把雙刃劍。
在權證品種中,“認購權證”具有做多功能,“認沽權證”帶來的是做空動能,兩者的價值完全依賴于對于標的證券走勢的判斷正確與否。
因為權證產(chǎn)品具有較高的杠桿特性,它的漲跌幅度要高于標的正股的漲跌幅度。當對標的證券走勢預測正確時,投資者有機會以有限的成本獲取更大的收益;反之,一旦判斷出現(xiàn)錯誤,投資者也有可能在短時間內(nèi)蒙受較大的損失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權證的杠桿性無疑放大了投資的風險。
可以說,權證投資者最后的輸贏,雖然有外部因素的影響,但如果能在投資前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、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權證的風險收益特點,就肯定能先避過李女士等人“踩到的地雷”。
俗話都說,做生不如作熟。意即做投資,不論投資值大小,一定要投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上,這樣比較容易走得順些;對不太了解的證券品種,絕對不能盲目投資。
不僅僅是權證的投資要做好功課,其它的投資行為當然也要事先了解清楚再下單。
比如,現(xiàn)如今,股指期貨也向散戶敞開了大門。今后還可能出現(xiàn)更多的證券類衍生工具,比如更多的股指期貨合約、融資融券品種,甚至期權交易等,無論是哪些新品種、新工具,散戶朋友們一定要牢記一個道理——凡是碰到這些新式的投資,自己沒專業(yè)沒經(jīng)驗的,最好都能慢一拍,寧可讓自己的投資熱情降降火,也要把投資的門道、脈絡摸清了,再決定是否適合自己投資。
否則,最后叫苦不迭、捶胸頓足的下一個投資人,很可能就是你!
“瞎子摸象式”的投資方式,散戶朋友們可一定要避免為之啊!
錯誤十 多買幾只股票就可以分散風險
有一部分散戶“堅決執(zhí)行”分散投資的理念,他們資金量不多,投資的股票個數(shù)卻不少,結果或因照顧不周,或只是純粹為了分散投資而分散資金到不同的股票上,風險卻并沒有分散,結果都是一個字,虧。而且,很多投資者還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分散投資,買了很多股票是相同行業(yè)的,根本起不到分散投資的作用。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鳳凰網(wǎng)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(nèi)容未經(jīng)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(nèi)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(nèi)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