鳳凰財經 > 精神邊界 > 正文 |
|
中國制度
《東企》:您如何看待由李光耀、馬哈蒂爾等人提倡的亞洲價值觀?
張五常:我不清楚亞洲價值觀指的是什么。
《東企》:它的大意是指,由于亞洲的獨特性,決定了亞洲的發(fā)展模式不同于西方,包括經濟發(fā)展模式和政治制度。
張五常:這不是沒有道理的。問題是,西方的一些國家,例如美國,喜歡把自己的制度和各方面的政策強加到別的國家身上。有些留學外國的人,無論是留學美國、英國或者加拿大,認為外國總是優(yōu)勝的。等到他們回到亞洲國家時,就喜歡把西方的制度引入,這是很大的問題。
究竟什么制度好,什么制度不好,是很難講的。我個人認為中國現在的制度是好的。中國的制度與西方不同,我認為經濟上比西方好。
經濟制度不同,政治制度如何配合呢?這是很大的問題。
我不是反對司法獨立,不是反對民主投票,而是說,自己的制度跟人家不同,司法與政制要怎樣配合才對呢?這是很深的學問,不是說外國人怎么樣,我們就要怎么樣的。
中國這28年來的經濟發(fā)展,是奇跡,是中國人自己做出來的。如果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制度是怎么回事,就說要改了,要把西方的制度引進來,這就有問題了。
事實是,中國的發(fā)展,人類歷史上是沒有出現過的。
起碼要相信它的成績,肯定它的成績。我是喜歡看效果的人,你怎么說沒有用,我認為只能以效果論成敗。
現在講中國,大家批評得厲害。問題是,批評中國誰都可以,人人都可以,但歷史上沒見過中國這么好的發(fā)展,那一定是某個方面中國做得很對。
如果我們不明白它到底對在什么地方,就要引進最低工資啊、美國的貨幣制度啊、反托拉斯法啊,什么福利經濟啊,這些都是胡說八道。中國的經驗,證明很多經濟學上的東西都是錯的。所謂的宏觀經濟,從頭錯到尾。從凱恩斯開始到現在的宏觀經濟,全盤都是錯的。
上世紀90年代,控制通脹,到1997年后,中國的房地產價格曾跌了3/4,政府的通縮數字達到3%,但是同期呢,產品質量上升得很快。到90年代后期,中國的通縮率,質量調整后,應該是比10%還要高的。這種情況下,任何其它地方,應該有10%以上的失業(yè)率,宏觀經濟是這么教你的。你可以不信當時中國的4%的失業(yè)率,但它的經濟增長率是8%以上,這個你不信不行。在嚴重通縮的情況下,中國還是高速增長。因此我們客觀來看,西方的宏觀經濟學是完全錯了。
1997年,北京的朋友們在深圳見我的時候,他們非常悲觀。我卻樂觀。那個時候亞洲有金融風暴,但我樂觀,說中國沒有問題,因為那個時候他們所理解的經濟學是錯的。
編輯:
徐會玲
|
Google提供的廣告 |